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什么)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什么
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
其中,收入總額包括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視同銷售收入等;各項扣除包括企業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等;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是指企業在以前年度發生的虧損,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在每個納稅年度內的收入總額,減去不納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實際應納稅的收入金額。
什么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具體如下:
1、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不等同于收入,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虧損,是指企業依照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將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和各項扣除后小于零的數額。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1、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2、企業所得稅稅款;
3、稅收滯納金;
4、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5、本法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
6、贊助支出;
7、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
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綜上所述,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應當就其所設機構、場所取得的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以及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十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二)企業所得稅稅款;
(三)稅收滯納金;
(四)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五)本法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
(六)贊助支出;
(七)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
(八)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企業所得稅是以什么為計稅依據
法律主觀: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準予扣除項目金額-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適用稅率為20%。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是什么
應納稅所得額。根據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信息顯示,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作為納稅義務和負擔的計算基礎,可以直觀地反映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并且可以作為計算納稅人稅負的依據。
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及稅率
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為25%。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企業所得稅是國家對企業所得征收的一種稅收,計稅依據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所得的收入和支付的費用分項列示,并據以計算所得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是所有企業繳納的統一稅率。在應納稅所得額計算中,企業可以根據相關規定扣除一些必要費用,如生產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同時,企業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適用稅收優惠政策,如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享受減免稅政策。實際上,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種類繁多,如針對環保、科技創新、文化事業等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時,需要符合相關條件并申請享受相應優惠。
企業所得稅的征收范圍如何界定?企業所得稅的征收范圍,指的是對企業生產經營所得進行征稅。企業所得稅的征收對象一般是工商、財務、稅務等部門注冊登記或者認定為企業的各類組織。同時,在企事業單位的經營性所得中,也包括了應稅的非營業性所得,如出租房屋獲得的租金所得等。
企業所得稅是企業必須繳納的稅費之一,稅率為25%。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并可根據符合條件的享受減免稅政策。同時,企業也需要注意申報企業所得稅的時限和相關手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全年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其所得的收入和支付的費用分項列示,并據以計算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
企業所得稅其計稅的主要依據為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指納稅人在一定期限內取得的所有應納稅所得額,在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扣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所得額的計稅依據。
什么是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指的是企業每個納稅年度的總收入,減去上一年度的非應納稅所得額、免稅所得、各項扣除和允許虧損后的余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實行的是權責發生制,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該收入和費用是收是付。不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在本期已經收到和支付,也不視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什么?
企業所得稅是針對企業所得征收的一個稅種,也是對于企業而言較大的一個稅種。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關鍵就是這個應納稅所得額是怎么來的呢,很多新手會計都不明白。本期深空網就為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
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是什么?
一、《企業所得稅法》:
第四條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第二十八條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九十二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所稱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并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
(一)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
(二)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第九十三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所稱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指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
(一)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二)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規定比例;
(三)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規定比例;
(四)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規定比例;
企業所得稅的繳納時間和周期
繳納時間可以按季度也可以按月度進行預繳,可以在年度終了后五個月內匯算清繳,結清應補應退稅款。繳納周期按一個納稅年度計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五十四條規定:
(一)企業所得稅分月或者分季預繳。
(二)企業應當自月份或者季度終了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預繳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預繳稅款。
(三)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之日起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并匯算清繳,結清應繳應退稅款。
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稅率一般是25%。
1、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會計分錄
1、計提時: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上繳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3、結轉時: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
源泉扣繳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
法律主觀:
稅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命脈,國家收入最重要的一個來源,所以大家都很注重這個問題。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一、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源泉扣繳對非居民企業取得《企業所得稅法》第3條第3款規定的所得應繳納的所得稅,實行源泉扣繳,以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稅款由扣繳義務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時,從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的款項中扣繳。對非居民企事業在中國境內取得工程作業和勞務所得應繳納的所得稅,稅務機關可以指定工程坐或者勞務費的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37、38條規定應當扣繳的所得稅,扣繳義務人未依法扣繳或者無法履行扣繳義務的,由納稅人在所得發生地繳納。納稅人未依法繳納的,稅務機關可以從該納稅人在中國境內其他收入項目的支付人就會的款額中,追繳納稅人的應納稅款。二、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稅法實施細則分別按制造業、商業、服務業和其他行業,列舉了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具體計算公式。(一)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屬于制造業企業的,其應納稅所得額可以按下列計算公式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產品銷售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凈額-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稅金-(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產品銷售凈額=產品銷售總額-(銷貨退回+銷貨折讓)產品銷售成本=本期產品成本+期初產品盤存-期末產品盤存本期產品成本=本期生產成本+期初半成品、在產品盤存-期末半成品、在產品盤存本期生產成本=本期生產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制造費用(二)商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屬于商業企業的,其應納稅所得額可以按下列計算公式計算:應納稅所得額=銷貨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銷貨利潤=銷貨凈額-銷貨成本-銷貨稅金-(銷貨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貨凈額=銷貨總額-(銷貨退回+銷貨折讓)銷貨成本=期初商品盤存+[本期進貨-(進貨退出+進貨折讓)+進貨費用]-期末商品盤存
企業的應交所得稅怎樣計算和核算?
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
1、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3、適用稅率問題: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在3萬元(含)以內的適用18%,在3萬元至10萬元(含)的適用27%,在10萬元以上的適用33%。
所得稅的征收方式一般分為以下兩種:
1、核定征收:按收入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X稅務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稅稅率;
2、查帳征收:按利潤計算繳納所得稅計算公式為: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X所得稅稅率;
擴展資料:
應交所得稅的核算:
企業應在“應交稅費”科目下設置“應交所得稅”明細科目,核算企業交納的企業所得稅。
根據現行稅法規定,應交所得稅的計算公式為: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允許抵免的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準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是正確計算應交所得稅的前提。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辦法,企業應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減納稅調整額后計算出“納稅調整后所得”(應納稅所得額)。
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包括收入類、扣除類、資產類等一次性和暫時性差異)通過納稅調整明細表集中體現。
所得稅稅率:
(1)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2)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3)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類型企業,減按15%的稅率來征收企業所得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應交所得稅